POT中心,沉迷小演员
所有CP不拆不逆
坑再深总有一天能填上的,担再冷总有一天能出场的
所有内容禁止无授权转载

未归档(三)

*此处存放还没有归纳的一些我流哨向世界观设定,非常杂七杂八,持续更新,欢迎评论提问or纠正常识性错误

*基础设定请戳合集第一篇

*如无特别标注,本合集所有产出中,医学相关内容参考文献均为第九版人卫教材


1

哨兵的前庭感受器较为敏感,具备更敏锐的运动觉与位置觉。但同时在未经过特殊训练的哨兵中,这一特征可导致晕船等前庭自主神经反应的高发生率。

 

2

痴呆、双向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将显著提高人类患生理疾病的风险,如各种癌症,不同的精神症状可对应提高不同的疾病风险(Natalie et al., 2020)。这一相关关系在哨向人群的戒断中尤为显著,对这一关联的了解与研究有助于戒断人群生理疾病的针对性预防与治疗。

 

3

哨向人群的突触习惯化较慢,即反复温和刺激后短时间突触后反应减弱或缩短的现象较弱,这是由于突触前末梢钙通道失活较慢。

相应地,哨向人群的突触敏感化较活跃,持续时间也更长。

 

4

哨兵群体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显著较高。除作用于红细胞的生成过程外,EPO还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与抗抑郁潜能,因此哨兵的抑郁症患病率较低。

该现象推测与11号染色体短臂11p13上的WT1基因相关,该区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Ji et al., 2020)。

这一保护机制在戒断病理状况下对哨兵或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猜想有待证明。

 

5

根据一项较新的研究,高频超声波可以改变人类的大脑状态,该现象在哨向人群中尤其显著(Kubanek et al., 2020)。这一发现有助于各种精神疾病、慢性疼痛及癫痫症的治疗,但同时,这一技术被证明可以干涉大脑对肢体行为的指挥,因此在武器开发方面的应用可能也应当引起安全方面的注意。

 

6

哨向人群在戒断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与无戒断史的哨向人群及对照组相比,更容易产生重复负面思维。这一现象将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Marchant et al., 2020)。

该现象在长期未能接受有效安抚与/或疏导的哨兵人群中亦可见。

 

7

在大部分向导人群中,一个名为ARHGAP11B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该基因的表达能触发大脑干细胞的增殖,导致大脑皮层的扩张。在进化史上,它为人类所特有,并导致了人类进化出了相比其他灵长类更大的大脑皮层(Michael et al., 2020)。

 

8

在执行社会行为时,互动双方的神经信号可以变得同步(Kingsbury & Huang et al., 2019),这一现象在哨向人群中尤为明显。这一发现为哨向群体的等级划分的原理提出了新的解释可能。

(1)个体神经元中存在一部分功能为编码自身行为的神经元,与另一部分功能为编码对方行为的神经元。在同时编码双方行为时,双方神经信号产生关联。

在哨向人群中,这些神经元的数量更多,且神经网络更为发达,因此脑间神经信号同步性对哨向人群的影响高于对对照组的影响;

(2)在有竞争的互动中,相对“强势”的个体对双方神经信号同步性的影响更大,当行为发出者是“强势”方时,神经信号同步性比“弱势”方更高。当双方势力相差较大时,脑间神经信号同步性更高,即社会等级与神经信号同步性直接相关。

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何在缺乏统一的外界标准时,哨向群体内部仍然能够自发进行有序的等级划分;

(3)双方神经信号同步性越高时,个体回应对方行为的概率越大。同时,较“弱势”一方更倾向于让出互动的主导权(Jiang et al., 2015)。在针对对照组的研究中,这一现象的成因推测为神经信号同步性高时,双方更集中注意力观察对方,并随之调整自身应对方式,即这一现象是主动行为。但在哨向人群中,因为神经同步性对他们的强影响力,这一现象更有可能是一个被动的本能性行为。

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何在哨向人群中,等级较高者被视为实力更强者,且可以对等级较低者产生精神上的压制;

(4)在互动最开始的两分钟内,神经信号同步性越高,未来双方的社会等级差距越大。在实践中这一规律并不总是适用,初次互动时双方神经信号同步性高,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双方社会等级差距差距较小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初次互动时较“弱势”的一方仍然会在长期内对较“强势”的一方留有相关印象。

这一发现可以理解为,在哨向人群中,“第一印象”对双方的影响远大于对照组,这一现象被称为定刻效应。

 

9

一般而言,定刻效应对双方的影响是社会等级认知上的。然而,在较罕见的情况下,定刻效应中“弱势”方会错误地将其带来的服从性理解为情感关系上的认知。这一认知错位可能发生在哨兵/哨兵、向导/向导及哨兵/向导组合之间,当认知错位发生在哨兵/向导组合中时,可导致实力等级相差较大的双方不平等的结合,同时增加形成依赖破缺的风险(见(一)1)。

 

10

当前最为大众所接受的理论中,在匹配度高的哨向结合双方,向导分泌的Anti-elec抗体与哨兵的表面抗原结构相似,因此在哨兵体内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清除(见《基础哨向生理概论》二、向导的生理结构基础(二)生理特点)。但这一理论仍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双方匹配度达到“Anti-elec抗体与哨兵表面抗原相似”但未达到足以免疫逃逸的水平时,Anti-elec抗体作为外来抗原为何不会引起哨兵的过敏反应。

近期一个医院报告了一例可能与这一问题相关的罕见病例,患者为一位向导。其Anti-elec抗体在与其匹配度在10-93%的哨兵体内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匹配度在93%以上的实验数据因样本缺乏尚未进行。目前对该病例的研究表明,与正常向导相比,该患者的Anti-elec抗体上缺少一个用以抑制哨兵可能的过敏反应的结构区域,但该结构抑制过敏反应的机制尚未探明。


References

Natalie C. Momen., et al.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Mental Disorders and Subsequent Medical Conditions. NEJM. DOI: 10.1056/NEJMoa1915784

Ji, F., et al. (2020). Brain-specific Wt1 deletion leads to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via the recruitment of Tet2 to modulate Epo expression. Molecular psychiatric. DOI: 10.1038/s41380-020-0759-8

Kubanek, J., et al.(2020). Remote, brain region-specific control of choice behavior with ultrasonic waves. 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az4193

Marchant, N. L., et al. (2020).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is associated with amyloid, tau, and cognitive decline. Alzheimer's Dement. DOI: 10.1002/alz.12116

Michael, H., et al. (2020). Human-specific ARHGAP11B increases size and folding of primate neocortex in the fetal marmoset.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bb2401

Kingsbury, L., & Huang, S., et al. (2019). Correlated neural activity and encoding of behavior across brains of socially interacting animals. Cell. DOI: 10.1016/cell.2019.05.022

Jiang, J., et al. (2015). Leader emergence through interpersonalneural synchron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DOI: 10.1073/pnas.1422930112


参考文献格式,万恶之源(。

评论 ( 4 )
热度 ( 2 )